教育装备
网站首页 培训招生 成功案例 企业概况 最新动态 合作伙伴 售后服务 产品展示 反馈建议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人才招聘
最新动态
行业新闻
公司动态
产品列表
SMART Tabl
SMART kapp
名称蓝芯硬盘保护卡
访客一体机
开放式通道机
DF-OURS-IO
DF-OURS-RF
电子实训器材
BKDF-ZY计算机
BKDF-JK 微机
中国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发展 当前位置: 最新动态>行业新闻

2011-8-8 11:53:24  文章来源:中国信息界


作者:周宏仁

   摘要:中国信息化的起点可以追溯至1956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國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通过对中國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发 展所进行的一番全面的梳理,既展示了中国信息化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也对继续加快推进中國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化进程,两化融合,电子政务

  1 中国信息化的进程

  1.1 中国信息化的起点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从什么时候算起?有人认为应该从1982年中央提出应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算起,有人说应从1992年的“三金工程”算起,也有人认为应从1997年全国第一次信息化工作会议算起。对于这个问题在认识上并没有完全统一。

  讨论中国信息化的起点就必须和当代的信息革命联系在一起。当代的信息革命的开始,是以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发明为标志的。1956年周恩 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提出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的六个战略重点,其中有三项与当代新技术革命的 发展密切相关,分别是半导体、电子学和计算机,并将电子数字计算机的研制作为战略重点之一,以此揭开了中国应对当代信息革命挑战的序幕。因此,中国信息化 的进程应该以1956年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为起点。

  1.2 中国信息化进程的四个阶段

  从起点的角度来看,中国应对当代信息革命的挑战起步并不算晚。1956年以后,中国信息化的进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是“艰苦中创业”阶段, 从1956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第二是“文革中曲折发展”阶段,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第三是“改革开放开创新 局”阶段,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直至1999年新世纪的前夜;第四是“全方位高效益推进”阶段,从2000年至今。其中,十五届五中全会是一个 重要的里程碑。当时,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对后来中国信息化 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3 中国电子计算机产业的雏形

  《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制定以后,1958年8月1日,我国第—台数字电子计算机M103机诞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大庆前夕,Mi04g成功通过试运算。《人民日报》为此专门发表消息,正式宣告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起步晚于美国、苏联、英国,而与日本、法国、德国相差不多。中国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和不多的资金,成功地研制了 当时世界上技术指标比较先进的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从无到有开创了中国的计算机事业。中国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M103机共生产了36台,M104机共生产 了7台,初步形成了中国的计算机产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已经成功研制出5种型号的晶体管计算机,并小批量的投入生产,标志着中国计算机工业进入 了第二代。

  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等人发明了晶体管。仅比美国落后10年,我国在1957年也研制出了自己的第一个锗晶体管;1959年和 1962年成功研制出硅单晶和神化镓晶体材料;我国研发的第一块集成电路于1965年问世,仅比1959年美国研制成功的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晚7年。但 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使我们与国外已经缩小的差距又大大地拉开了。

  1.4 改革开放:由复苏走向振兴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像国民经济一样,在春回大地之际,开始由复苏走向振兴。党和国家领导人将抓住信息革命的机遇放在了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信息化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国际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应用成果,不断地传入和影响着中国的决策者和科技界,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日渐为社会所认识,中国的信息化进程由此开始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1.4.1 信息基础设施与通信技术

  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回顾过去中国信息化50多年的进程,最为引人自豪之处,莫过于中国通信服务业、通信 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这不但使中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和通信服务水平晋升到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成为世界各国现代通信服务业发展的楷模,而且带动了中国具有完全 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通信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在许多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产生了当今中国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华为、中兴、大唐等跨国企业,诞生了中国的 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TD-SCDMA。

  1.4.2 互联网在中国兴起

  1994年4月20日,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互联网的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中 国成为国际上第77个真正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开启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同年5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 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1999年1月22日,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等共同倡议发起“政 府上网工程”。同年9月,招商银行率先在国内全面启动“一网通”网上银行服务。

  1.4.3 超级计算机

  2008年11月,在“第32届全球超级计算机前500名排行榜”的前10名中,9台超级计算机安装在美国,唯一的一台没有安装在美国的超级计 算机,是中国制造的、采用AMD公司的皓龙处理器、运算速度峰值可以达到每秒230万亿次的曙光5000A。2009年10月29日,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大 学研制成功了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是目前中国速度最快的商用高性能计算机。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 计算机的国家。经过中国科技工作者几十年孜孜不倦的努力,中国的超级计算机研制水平已经显著提高,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高性能超级计算机的 研制和生产国。

  2 我国信息化的主要成就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对信息化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在“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 措”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国家信息化的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中国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全方位、高效益、深层次发展的新时代。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预 期,成绩斐然,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2.1 信息基础设施

  我国建成了覆盖全国的高速传输网,广泛采用SDH和DWDM等先进技术,形成了以光缆为主、其它传输方式为辅的通信传输网络。2007年底,全 国光缆总长度约676.8万公里,使用光纤约15500万公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传输网络。建成并开通了中日、中韩、亚欧等多条国际陆地、海底光缆,为电 信服务企业的国际业务传送提供了足够的传输带宽。2008年底,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由1978年的1863路端增加到1704.6万路端,增长了9148 倍;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5.09亿门,比1978年增长127倍;移动通讯网络的交换机容量为11.44亿门。

  2.1.1 电话总数全球第一

  2004年,中国电话网络规模已经跃升至世界第一。2008年,中国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1亿户,基站数量超过78万,覆盖了全国所有的县 市和98%的人口,网络规模居全球第一。2008年,中国固定电话用户数达3.4亿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25.8%,为1978年的68倍。移动电话用户 数达6.4亿户,为1988年0.3万户的21万倍;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48.5%。中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9.8亿户,居全球第一位。

  2.1.2 广播电视迅速普及

  2009年3月,全国共有播出机构2648家(电台257家、电视台277家、教育台45家、广播电视台2069家);开办节目3999套(广 播2643套、电视1356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2442家。此外,付费节目179套(付费电视140套、付费广播39套);全国广播、电视综合人 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96%和96.95%。目前,广播电视系统拥有卫星上行站34座,卫星收转站3000万座,微波站2749座,发射台和转播台 6.6万座,有线电视网络300多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1.64亿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超过5000万户。

  2.1.3 计算机总拥有量和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快速增加

  1990年后,中国计算机拥有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拥有量的发展速度更快。2008年底,中国的计算机拥有量达到 1.1415亿台,较2006年(2年之内)增长64%,增长的提速非常明显,年平均增长率达32%。这是个非常惊人的数据,反映了中国信息化的水平和综 合国力的增强。

  1999年,城市和农村的家庭电脑拥有量各为9.7%和0.5%。进入21世纪以后,城乡居民家庭的电脑拥有量呈直线上升。2005年,分别达 到41.5%和2.1%,各有4倍以上的增长;2008年底,这两个数字被分别改写为61.9%和5.2%。目前,中国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城市家庭居民 的电脑拥有量已经超过90%;而农民对计算机的需求也呈现出强劲增长的态势,成为中国信息化发展的下一个战略空间。

  2.1.4 互联网接入普遍实现

  2008年,全国27个省实现“乡乡能上网”,19个省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能上网”;98%乡镇能上网,95%乡镇通宽带,上网行政村比例达到89%。近年来,在中国信息化强力向农村推进的过程中,电信运营商对偏远地区信息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08年,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人,较2007年增长3190万,增长率超过60%,增速远远超过城镇的35.6%。2009年, 中国农村网民达到9565万人,在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中,西部省份网民增长最快,网民增速达到52%,远远超过中部(40.6%)和东部(39.3%)地 区。

  2.1.5 互联网用户急剧增加,网民数世界第一

  过去10年,中国上网用户数增长84.5倍。2006年之前,网民增长率低于10%,而在2006年以后,增长率开始爬升。2007年12月至 2009年6月,每半年的增长率各为16.0%、19.1%、22.6%、25.5%;两年之中,中国网民总数平均每年增加8400万人左右。中国互联网 总体普及率为25.5%,略微超过23.8%的世界平均水平。

  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手机网民约1.55亿。拥有个人博客、个人空间的网民已经达到1.82亿人。

  2.1.6 互联网网站数量急剧增加,基础资源不断丰富,信息资源快速增长

  2008年底,中国网站数量为306.1万个,其中.CN下网站数占78.7%,达到287.8万个,较2007年增长91.4%,是2000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互联网的基础资源也在不断地丰富,2008年底至2009年6月,中国IPv4地址数量在半年中增长2375万个;目前已经达到2.05亿个, 超过日本,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截至2009年6月,中国域名总数为1626万个,其中CN域名1296万个。中国国际出口带宽为748Gbps,半年 中增长16.8%。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中国网页数占全世界网页总数的比例大概是0.3%。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页总数超过160亿个,较 2007年增长90%。网页的增长速度与网站的增速基本一致。其中,静态网页约79亿,动态网页约82亿。自2002年开始,中国的网页规模一直保持在高 位增长,反映了中国信息资源开发的力度在不断加大。

  2.2 计算机产业

  我国计算机的发展成就撑起了计算机产业。2008年,计算机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71万亿元,占电子信息产业收入的27.1%;工业增加值 2690.7亿元,占电子信息产业的17.9%,成为拉动电子信息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2008年,微型计算机产量达1.37亿台,占全球产量的60%, 其中笔记本计算机1.08亿台;显示器产量达1.34亿台,占全球产量的80%,其中液晶显示器1.2亿台。计算机行业是中国出口创汇的龙头产业。 2008年实现出口额2129亿美元。微型计算机出口1.08亿台,出口额672亿美元,占计算机产业出口额的31.6%,是全行业出口增长的重要带动力 量。

  2.3 软件产业

  国家信息化推进对软件产生了强烈需求。2008年,国内软件产业规模达7573亿元,比2000年的593亿元高出近12倍,年均增长 37.5%,是GDP增速的3倍多,增速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位居前列。2008年,国内软件产业规模占全球软件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2%,上升到 2008年的11.07%,提高了8倍以上。2000年,中国软件出口仅为4亿美元;8年后,出口额达到142亿美元,增加了34.5倍,年均增长 56.2%。2000年,软件从业人员仅3万人;2008年超过了150万人,年均增长63.1%。

  2.4 信息产业

  2008年,中国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3万亿,比1978年增加了4000多倍,年平均增长超过30%,产业规模已居国内工业部门首位;产 业增加值达到1.49万亿,是1978年的400多倍,年平均增长超过20%;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0.8%上升到2008年的 5%。

  2.5 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

  3亿多网民的存在,为中国网络经济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2003年至2006年,网络招聘市场由3.1亿元增至11.5亿元;网络教育市场由144亿元(2004年)增至202亿元;网上旅行服务由3.5亿元增至15.4亿元。

  2006年,中国即时通信市场规模达31.5亿元;2007年,中国网络音乐市场规模达55.8亿元。2007年7月,腾讯QQ同时最高在线人 数突破3000万。截至2007年3月底,中国WAP活跃用户数约为3900万人,具有独立域名的WAP站点数量约为6.5万个。

  电子商务在2006年以后逐渐呈现起飞的态势。2008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突破3万亿人民币,占GDP总量的10%,年增长率达到 50%。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络购物人数达到7400万人。2008年,淘宝网全年交易总额突破999亿元,超过沃尔玛集团在华的全年营业额 (99.3亿元),是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全年销售额的9.4倍。现在,在淘宝网注册的会员已经超过1亿,并且通过淘宝网解决了57万人的就业问题。

  2.6 集成电路产业

  1998年至2008年,中国集成电路的产量和销售额分别扩大了18.8和21.3倍,产量与销售额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38.3%与 40.5%,销售额远远高于同时期全球集成电路年均6.4%的增长速度。国内集成电路总产量在2003年首次突破100亿块,总销售额则在2006年首次 突破千亿元大关,在2008年达到1246.8亿元。中国的微电子产业从业人员已经从90年代的3—4万人发展到目前的十几万人。

  2.7 通信设备制造业

  2008年,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8460.1亿元,占信息产业收入的13.4%。程控交换机产量达4583万台;通信设备产品出口 870.5亿美元,同比增长13.4%,占信息产业出口额的16.7%;手机产量达5.6亿部,占全球产量的50%左右,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移动通信终端最 主要的生产大国;手机出口5.33亿部,同比增长10.4%,出口额385.4亿美元,同比增长8.27%,占信息产品出口总额的7.4%。

  在通信设备制造业方面,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也有较快进展。

  2.8 传统服务业

  中国金融业的信息化水平,就基础设施而言,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信息化开始走上整体规划、集约经营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对客户而言,现在,在中国的各商业银行中也基本上能够享受到在国外银行中所能够享受的服务。

  中国民用航空业的信息化水平也已经与国际接轨。民航的全球分销系统、电子政务、空管信息化系统、航空运行管理系统、机场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系 统、电子票务系统,已经使旅客可以轻松实现网上订票、网上支付、自助值机、自选座位、里程累计。在值机服务、安全检查、行李托运、航班旅客信息管理等方面 也不逊于其他著名国外航空公司。

  2.9 制造业信息化

  2004年,中国制造企业每百人拥有计算机21.83台,较2003年的增加额为3.12台,增长率为16.66%。目前,该项指标已经超过意大利等国,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04年,中国流程型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率达到40.8%,高出2003年17.02%,增长率为71.57%,远远高出2003年及 2002年的增长比率;离散型企业主要产品生产线或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为41.53%,高出2003年21.24%,增长率达到104.68%。

  2.10 农村信息化

  2005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97%的地市、77%的县农业部门设置了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47%的乡镇已经成立了信息服务站,发展了近11万人的农村信息服务员

队伍。2007年,全国7万多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万个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近100万经营大户以及200多万农民经纪人能够定期得到农业部 门的信息服务。据调查,农村网民中,14.8%在过去半年内访问过农村、农业类网站;而网民中的农林牧渔劳动者使用农村、农业类网站的比例为42.7%。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的研究显示,2007年中国城乡数字鸿沟指数为0.64;城乡数字鸿沟呈现稳步缩小态势,2002年至2007年间, 缩小了13.5%。2007年起,中国农村网民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城乡计算机相对差距指数连续几年稳定在0.95(农村比城市落后95%),2007年 略有缩小为0.93。

  2.11 信息化水平的测评

  2009年3月,国际电信联盟(ITU)最新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指出,2002年至2007年,中国信息化水平的排名从第90名上升到第73名,是全球信息化发展指数增长最快的10个国家之一;在信息化可接入性和使用方面,是全球进步最快的国家。

  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08年至2009年网络就绪指数(NRI)测算研究报告,对全球134个国家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了测评和分析。2008年中国网络就绪指数排名由2001年的第65位升至第46位,首次在“金砖四国”中居于首位。

  国家统计局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的测算和比较研究表明,2006年起,中国已经从信息化发展“中低水平国家”跨入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国 家行列。2007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在比较研究的57个国家(地区)中,由2000年的44位上升至42位。2000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比世界 平均水平低17.3%,2007年缩小为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1%。2001年-2007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年均增长速度为15.52%,居世界第 14位,是世界平均增长水平的2倍。

  3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3.1 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推动了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2001年,新一届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在成立之初,就提出将“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作为发展我国信息化的基本方针,力 图通过发展电子政务,推动国家信息化的发展。从这些年的实践结果来看,这个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在实践上也很成功。电子政务的发展实现了领导小组提出的战略 方针,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金关、金税、金财、金审等工程的实施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金审”工程的建设,使审计效率普遍提高3倍以上。“金税” 工程三期工程建成后,税收征收率将从2002年的63.5%提高到75%左右,国税系统每百元税收成本将由2002年的4.66元降低到2.5元以下。

  另一方面,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实际需求,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我国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许多重要指标方 面正在接近和赶上发达国家,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等,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一点,有大量的数据和事实可以佐证。

  3.2 政府信息化发展的三种模式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就是以“政府核心业务”为主线(“金字工程”)。“金税工程”做出的最大的贡献是增值税的交叉稽 核。“金盾工程”瞄准的是公安部的核心业务,如户籍管理、交通管理、出入境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等等。“金关工程”解决日益繁忙的海关报关问题,在提高监管 水平的同时,大大地提高了通关的效率。第二种模式是以“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为主线。第三种模式以“门户网站+核心业务”为主线,即在建设政府管理信息系 统的同时,以政府门户网站作为政府与公众的接口。在线办事进步很快,“中国上海”、“首都之窗”、江西“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等表现突出。商务部的网站在事 务处理方面,功能很强。

  现在看来,这三种模式中,第一种模式是比较成功的,第三种模式也是比较成功的,难度比较大、困难比较多的是以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为主线的第二种模式。

  3.2.1 坚持以政府核心业务流为主线

  门户网站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而发展。实践证明,电子政务能否取得成功和实效的关键仍然在于是否坚持以政府核心业务流的信息化为主线。电子政务最 核心、最本质的内涵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政府以最有效和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其业务活动,履行其职责,实现其法定功能。因此,电子政务建设最重要的活动是开 发、实现各种支持政府核心业务流的信息系统,包括这些核心业务系统面向用户的服务系统。

  3.2.2 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

  与发达国家电子政务推进的内涵不同,我国绝大多数的政府部门都需要补政府核心业务信息系统的课。只有将各种政府信息系统建设好了,政府才有可能更好地为公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

  当然,“补课”不是走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而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提供的手段,将政府核心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面向公众的电子政务的发展结合起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3.2.3 以业务流程的改造和优化为重点

  电子政务不是政府现有的业务活动的计算机化,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政府得以更好地履行其职能,包括对政府的业务流程进行必要和可能的改造。 简单地将政府业务活动计算机化,表面上看起来省事,回避了政府业务流重构的许多矛盾,实质上却背离了电子政务的基本目标,是少慢差费的不智之举。因此,任 何电子政务工程项目都应以审视、研究、评估现有的政府业务流程为起点,以改造和优化现有的业务流程为重点。电子政务系统成功的关键在这里,电子政务最重要 的目标也在这里。

  3.2.4 效益原则是电子政务推进的基本原则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政府的各个部门都需要实现办公自动化,都需要有诸如局域网或专网之类的信息基础设施。但是,这些都不是电子政务最核心、最 本质的内容。网上办公也并非电子政务的核心内容,需要酌情而定。政府门户网站必须成为政府的“门户”,而不只是一个“网站”。是“门户”,就一定要进得 去,进去以后,一定要能办事。无论办公自动

化、政府网络、门户网站,都要问“效益是什么?”的问题。

  3.3 电子政务的五个发展方向

  从目前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电子政务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向:一是提高事务处理的程度;二是提高政府各个业务系统一体化的程度;三是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的水平;四是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五是提高知识管理合利用的水平。

  4 继续加快我国信息化的发展

  从全国的范围来看,加快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有六个方面是值得继续关注的,即两化融合、电子政务、农业农村问题、社会建设、核心技术和产业、国家信息安全。

  4.1 “两化融合”的战略重点是制造业

  两化融合的重点无疑在制造业,制造业的重点在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在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装备改造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和跨入全球先进制造业的行列。

  美国仍然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制造业。2006年,美国、日本、西欧、中国各占世界制造业的份额为25.5%、13.9%、26.1%和 12.1%。2007年,美国制造业产量创历史最高记录,劳动生产率较2000年提升了25%。显然,对于我国制造业的水平不能估计过高,自以为是制造业 的“大国”。

  4.1.1 推进“两化融合”的难度很大

  “两化融合”的内涵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研发、产品更新、产品设计、生产装备、生产流程、产品检测、产品销售和流通等等,比电子政务、电子商 务在性质上复杂得多。这些内涵实质上是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相结合,综合研究、设计和开发的结果,是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成果,科 技含量极高,高技术、高成本、高投资、高风险的特点很强,而且,带有很大的行业色彩,专业性很强。没有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基础,数字化、智能化、网 络化无可依附,这也是关键难点之一。

  4.1.2 需要完全不同的推进策略

  由“两化融合”的难点不难看出,“两化融合”就是一个产业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科学、技术、产业、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在性质上与工业化有所不同 的是,“两化融合”更需要“工业化”与“信息化”两类人才的融合。目前,我国这种“两化融合”的人才处于奇缺状态。因此,“两化融合”与电子政务和企业信 息化中ERP的推进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不可能采用诸如推进电子政务或农村信息化的方法推进两化融合。“两化融合”的推进方式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

  4.2 电子政务发展仍需努力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空间仍然很大,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很多。重大的政府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可能数以百计,电子政务建设远未完成。如何将已建与待建系 统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效率和效益都很高的、治国理政的框架体系,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将日益重要和突出。一方面,要 避免信息的重复采集,减少老百姓和企业的“信息纳税”负担,提高信息的唯一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如何建立一种共享的机制,妥善地照顾各个利益攸关方,充 分共享政府信息资源也很重要。

  4.3 农业农村信息化不可忽视

  如何在大力推进“两化融合”的同时,继续推进我国信息化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益的发展,值得研究。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近几年发展很快,2007年 和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加快农业信息化”和“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的问题。“三农”问题是制约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问题之一,如何使农业和农村信息 化的势头得到保持和发展,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和效益?“宁夏模式”值得借鉴,可以走一条多快好省的农村信息化发展道路。数据中心、虚拟终端等是促进中国农 村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趋势。

  4.4 信息化核心技术和产业

  微电子、纳米电子技术继续快速发展,计算能力继续以指数曲线增长,以多核处理和超级计算为基础的高端计算成为科学技术创新和复杂应用的有效工 具。各种元器件,如逻辑电路、控制器件(电机、电器)、化学传感器、光电器件、机械零件、以及生物逻辑电路等,不仅数字化,而且在芯片上集成,包括微电子 机械系统(MEMS)。“泛在计算”是微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技术、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不断发展和融合的结果,是正在酝酿中的重 大技术革命之一。

  4.5 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根据中央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在继续坚持信息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应该将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利用信息化提 供的各种手段,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不同角度,协助解决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就业、医疗、社保、教育、住房等民生问题。在这些领 域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十分重要。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医疗卫生、药品食品是建设和谐社会急需的四大系统,仍然值得关注。

  4.6 确保国家信息安全

  落实《国家信息安全“十一五”规划》、《国冢“十一五”信息安全科技发展规划要点》提出的各项任务,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国家信息安 全和国家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仍然十分重要。网络攻击事件增幅较大,危害后果不断加重。网络攻击的组织性、趋利性、专业性和定向性加强,获取经济利益 的恶意代码和在线身份窃取成为网络攻击的主流;瞄准特定用户群体的定向化信息窃取和敲诈勒索成为网络攻击的新趋势。其中,木马和“僵尸网络”仍然是互联网 最大威?{之一,其危害程度远远高于传统攻击方式,防范难度也随之加大。

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 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大学 | 清华大学  |河北省教育厅 | 天津市教委北京市教委 |河北大学
教育信息化装备网(北京金朗鸿新技术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 2011  后台管理   网站制作支持:平安在线建站

联系人:   顾潇雷 

      TEL:010-57042088、010-86067318   FAX:010-58945666

地 址:上地东路1号盈创创动力大厦A座北青4层   邮编100085 电子邮件:13910291928@139.com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18004393号